【吳魯】資料簡介簡曆及圖片

# 博客 2025-07-05 13:33:32 ttzt
  吳魯(1845―1912),字肅堂,號且園,晚號老遲,又號白華庵主。清泉州晉江池店錢頭村人。清道光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生。同治十二年(1873年)登拔萃科,入國子監。第二年授刑部七品京官。任滿升刑部主事,充秋審處總辦。光緒十二年(1886年)考軍機章京;光緒十四年順天鄉試中舉;光緒十六年殿試狀元及第,授翰林編修,為福建科舉時代最後一個狀元。人物簡介  末代狀元 興教育才,

人生經曆

  同治十二年(1873年)登拔萃科,入國子監。第二年授刑部七品京官。任滿升刑部主事,充秋審處總辦。光緒十二年(1886年)考軍機章京;光緒十四年順天鄉試中舉;光緒十六年殿試狀元及第,授翰林編修,為福建科舉時代最後一個狀元。

所做事跡

  曆任陝西典試(主考),安徽、雲南督學,雲南主考,吉林提學使。吳魯以振興文教為已任,把興學育才當作施政的第一要義。督學安徽太平府時修複翠螺書院,他捐俸5千金倡導,並為書院作記,勉勵後學力求上進,任吉林提學使時,又捐俸5千金措辦提督學政公署(時吉林初設提學,吳魯為第一任提學使),繼又捐資1.6千金改建文廟。督學雲南時,他從雲南實際情況出發,主張功課不能強求與其他地區一致,提出 此地之要,務精其化學,冀開農礦之利源。以中學為普通,以西學為專門,應兼者兼之,應分者分之。吳魯主張興學要注意因材施教,如果過分地要求學生 兼修博覽,終恐一藝無成;即使聰明特出,卓越尋常,學成之後,亦不能以一人而兼數職。

教育貢獻

  為了振興教育,他特上《請裁學政疏》,提出建議: 一在廣籌經費,遍立學堂;二在嚴督各府廳州縣,實力奉行;三在遴委道府精於學備者,認真考察;四在鼓勵本籍紳士協力相助。凡此四端,皆宜統歸督撫經理,方能確著成效。 他督學吉林時,倡辦《吉林教育官報》,大力提倡教學研究與學術討論,以促進教育改革。同時身體力行,積極推行。在廢科舉、興學堂新風興起之後,許多有識之士出國留學。吳魯認為對這些留學東洋的莘莘學子,要加以重用。他建議在經 考試及格,當軸者破格用之,或量其才而授之以事,或分發各省學堂以為人師,或入官詔糈出其所學以襄理新政 。吳魯因興學育才卓著成效,而誥封為資政大夫。吳魯關心國家命運。

學術作品

  當甲午(1894年)中日戰爭時,他在《請迅調戰將以臨前敵書》提出: 請旨迅調戰將,以分賊勢。在《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仍可理也論》中指出:治術與學術異,治術貴因時變通。 強調要以史為鑒,因時變通,進行革故鼎新。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八國聯軍入侵京津時,吳魯大聲疾呼,要激發民眾的愛國銳氣,加強水陸聯防。他在《請飭沿海水師互相聯絡以振全局疏》中指出: 宜以北洋為提綱,以南洋為關鍵;以陸軍扼守其要區,以水師會哨其海口。可惜未能被采納。但因此被主戰派推薦為總軍務 。他倡議辦理民團,對義和團及其活動持有獨特的見解。在《請飭統兵王大臣部勒義和團勇與官兵長短時間》中他說:竊惟今日之義和團勇,善用之可以壯軍威,建議勒以部伍,分地駐紮,與官兵長短相間,協同作戰,則可收實效。當八國聯軍攻陷天津時,統兵馬玉昆退守北倉,在北京東、南兩麵開挖工事,並為此上書軍務處給予嘉獎。吳魯在《代軍務處大臣複馬玉昆書》中對此加以駁斥,進而提出變被動為主動的策略:如今之計,宜合各軍,聯絡一氣,申明紀律,分路誓師,同時進取,以南路辛酉等包抄其後,以西路升元等橫擊其腰,北路則貴軍力遏其衡,克服津郡,保衛畿疆,此上策也。

代表作品

  庚子之亂,吳魯困居孤城,滿懷悲愁憂憤,作《百哀詩》。《百哀詩》分上下兩卷,集中反映八國聯軍攻掠津京,慈禧太後挾帝出奔,人民備受淩虐的悲慘情況;同時有力鞭撻那些喪師失地、媚外辱國的奸佞之徒。吳魯對於腐敗的清廷在民窮財盡、國家將亡之際,猶不思悔改振作,深感悲憤。於宣統三年(1911年)閏六月,辭職返鄉。民國元年(1912年)10月8日病逝。吳魯著有《蒙學初編》、《兵學經學史學講義》、《教育宗旨》、《雜著》、《國恤恭紀》、《文集》、《讀王文成經濟集書後》、《使雍皖學滇學西征東遊諸日記》、《正氣研齋類稿》、《正氣研齋遺詩》、《百哀詩》、《紙談》等,其中後四部著作曾刊印行世。

【吳魯】資料簡介簡曆及圖片

人物概述

⠂ ⠂ ⠂  曆任陝西典試(主考),安徽、雲南督學,雲南主考,吉林提學使。吳魯以振興文教為已任,把興學育才當作施政的第一要義。督學安徽太平府時修複翠螺書院,他捐俸5千金倡導,並為書院作記,勉勵後學力求上進,任吉林提學使時,又捐俸5千金措辦提督學政公署(時吉林初設提學,吳魯為第一任提學使),繼又捐資1.6千金改建文廟。督學雲南時,他從雲南實際情況出發,主張功課不能強求與其他地區一致,提出 此地之要,務精其化學,冀開農礦之利源。以中學為普通,以西學為專門,應兼者兼之,應分者分之。吳魯主張興學要注意因材施教,如果過分地要求學生兼修博覽,終恐一藝無成;即使聰明特出,卓越尋常,學成之後,亦不能以一人而兼數職。

振興教育

⠀⠀⠀⠀⠀⠀ 為了振興教育,他特上《請裁學政疏》,提出建議: 一在廣籌經費,遍立學堂;二在嚴督各府廳州縣,實力奉行;三在遴委道府精於學備者,認真考察;四在鼓勵本籍紳士協力相助。凡此四端,皆宜統歸督撫經理,方能確著成效。 他督學吉林時,倡辦《吉林教育官報》,大力提倡教學研究與學術討論,以促進教育改革。同時身體力行,積極推行。在廢科舉、興學堂新風興起之後,許多有識之士出國留學。吳魯認為對這些留學東洋的莘莘學子,要加以重用。他建議在經 考試及格,當軸者破格用之,或量其才而授之以事,或分發各省學堂以為人師,或入官詔糈出其所學以襄理新政 。吳魯因興學育才卓著成效,而誥封為資政大夫。

憂國憂民

⠀⠀⠀⠀⠀⠀⠀ 吳魯關心國家命運。當甲午(1894年)中日戰爭時,他在《請迅調戰將以臨前敵書》提出: 請旨迅調戰將,以分賊勢。在《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仍可理也論》中指出:治術與學術異,治術貴因時變通。 強調要以史為鑒,因時變通,進行革故鼎新。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八國聯軍入侵京津時,吳魯大聲疾呼,要激發民眾的愛國銳氣,加強水陸聯防。他在《請飭沿海水師互相聯絡以振全局疏》中指出: 宜以北洋為提綱,以南洋為關鍵;以陸軍扼守其要區,以水師會哨其海口。可惜未能被采納。但因此被主戰派推薦為總軍務 。他倡議辦理民團,對義和團及其活動持有獨特的見解。在《請飭統兵王大臣部勒義和團勇與官兵長短時間》中他說:竊惟今日之義和團勇,善用之可以壯軍威,建議勒以部伍,分地駐紮,與官兵長短相間,協同作戰,則可收實效。當八國聯軍攻陷天津時,統兵馬玉昆退守北倉,在北京東、南兩麵開挖工事,並為此上書軍務處給予嘉獎。

⠀⠀⠀⠀⠀⠀⠀ 吳魯在《代軍務處大臣複馬玉昆書》中對此加以駁斥,進而提出變被動為主動的策略:如今之計,宜合各軍,聯絡一氣,申明紀律,分路誓師,同時進取,以南路辛酉等包抄其後,以西路升元等橫擊其腰,北路則貴軍力遏其衡,克服津郡,保衛畿疆,此上策也。庚子之亂,吳魯困居孤城,滿懷悲愁憂憤,作《百哀詩》。《百哀詩》分上下兩卷,集中反映八國聯軍攻掠津京,慈禧太後挾帝出奔,人民備受淩虐的悲慘情況;同時有力鞭撻那些喪師失地、媚外辱國的奸佞之徒。吳魯對於腐敗的清廷在民窮財盡、國家將亡之際,猶不思悔改振作,深感悲憤。於宣統三年(1911年)閏六月,辭職返鄉。民國元年(1912年)10月8日病逝。

主要著作

⠀⠀⠀⠀⠀⠀⠀ 吳魯著有《蒙學初編》、《兵學經學史學講義》、《教育宗旨》、《雜著》、《國恤恭紀》、《文集》、《讀王文成經濟集書後》、《使雍皖學滇學西征東遊諸日記》、《正氣研齋類稿》、《正氣研齋遺詩》、《百哀詩》、《紙談》等,其中後四部著作曾刊印行世。
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
#相关推荐

  • 评论列表 (0条)

 暂无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~

发布评论